筷子,古稱箸(zhu)、梜(jia),通常由竹、木、骨、瓷、象牙、金屬、塑料等材料制作。筷子是華夏飲食文化的標志之一,也是世界上常用。中國人習慣用筷子,而非洲、中東、印度尼西亞及印度次大陸等地區的人則用手指去抓取。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筷子是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出土的銅筷子。《韓非子·喻老》言:"昔者紂為象箸,而箕(ji)子怖(bu)。"紂王為商朝末期的國君,可見3000多年前的中國就已經出現象牙筷子。
古人要求筷子必須一頭圓、一頭方,圓象征的是天;方象征的是地,對應則為天圓地方,中國人講究“陰陽兩和”、合二為一”,意求圓滿和諧。
制作筷子的材質多以木質或竹制為主,也有用象牙、紅木、金銀等名貴材料制成的工藝品,更善運用各種雕刻工藝,彰顯典雅,富有古典氣質。而竹木筷子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都十分常見的。
邦您家政的阿姨在雇主家就餐時餐桌禮儀與筷子禮儀是最為重要的;家政服務員在自己家中,或者在農村的生活相對自由,但城市和客戶家則不同,習慣也就不一樣了,無論做什么,都要考慮別人的習慣和感受。并且現在是在疫情的當下,阿姨們可以自己準備就餐的碗筷,有的客戶家吃飯要用公筷,因此阿姨在前去工作時要與客戶溝通好避免不必要的尷尬。
餐桌禮儀:
1、不揮筷。不將筷子在各盤菜中來回移動,或在空中晃動、游弋。
2、不臟筷。不把筷子在菜盤里上下亂翻,挑三撿四,挑出來又放回去。
3、不搶筷。遇到有人在同一個菜盤里夾菜,應有意避讓,謹防筷子碰撞。
4、不舔筷。筷子上有食物或湯汁,不用舌頭舔食筷子。
5、不刺筷。在夾不起菜時,不把筷子當叉子使用,扎著把菜夾起來。
6、不淚筷。夾菜時注意衛生和技巧,不讓菜上的湯汁淋在桌上,像流淚一般。
7、不別筷。不拿筷子當刀使用,撕扯肉類菜品。
8、不拉筷。嘴巴嚼著的東西,不能拿筷子往外撕,或當牙簽使用。
9、不粘筷。筷子上還粘著食物時,不能去夾別的菜。
10、不連筷。同一道菜,不能連續夾三次以上。
11、不斜筷。注意吃自己面前的菜,不吃太遠。不斜著伸筷子,到別人面前夾菜。
12、不舞筷。說話時,不亂舞筷子,也不在請別人用菜時,把筷子指到別人面前。
13、不供筷。用餐中途因故需暫時離開,或使用其他餐具時,應把筷子輕輕放在桌子上或餐碟邊,不能插在飯碗里。
14、不橫筷。用餐完畢,在主人或長輩未進餐結束,客人和晚輩不能先橫筷子。